精神科专家

Psychiatry Department

好书推荐||父亲节特辑——关于“爸爸”的三本好书

父亲节,约始于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一直以来,父亲节都是感恩父爱的时刻,父亲伟岸的背影是儿女们最踏实的所在。国内外也有很多关于父爱的影视及文学作品。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三本关于父亲的书,一起来看看吧~


《聆听父亲》

作者:张大春

页数:243页

豆瓣评分:8.6分

原文摘抄:回忆能使回忆者当下的现实显得不再那么沉重,也使逝去的现实显得轻盈许多。无论多么深的挫折、刺痛和伤害,在留待回忆重述的时候,都会使那消逝在时间里的当下失去一点点重量。

《聆听父亲》是张大春回忆父亲的散文。由于年迈的父亲意外摔倒,张大春于父亲生命进入末期的时候,开始给还未出生的孩子说故事,说的正是自己的父亲,以及从父辈那里听来的家族历史。

这是一部在时代变迁中触摸个人血脉的故事,让读者见到有血有肉的“历史”,也是“小说工匠”张大春的性情之作,还是张大春小说创作的精神源泉。作者以个人的家族史来抢救家族记忆,以文化溯源的方式拯救文化凋敝的意图,在书中表现得很明显。


致父亲:天才卡夫卡成长的怕与爱

作者:[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页数:174页

豆瓣评分:8.1分

原文摘抄:这位坚强的人一般总是耸耸肩膀,带着那么点轻蔑,他看待那些多愁善感的人,看他们如何强烈地期待着能够证明自己的能力,期望他们自身、他们内心最深处的实质能得到家庭的承认,换来家庭的信赖和坦诚相待,然而却由于家里无人理解他们而精神崩溃。

 

孩子与父母之间玩的是一场教育游戏和成长游戏。游戏的规则是由父母先行确定的,在玩的过程中,孩子先是遵守规则,继而质疑规则、躲避规则,最终挑战规则。这个过程的渐变事实上发生在每一个家庭之中。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封信,牵涉事关现代家庭关系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信中,卡夫卡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父亲的精神压抑和盘托出,对个性成长、身份认同、家庭游戏、角色转换、教育方式与教育结果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是解读现代家庭关系的经典文本。


《爸爸,我们去哪儿?》

作者:[] -路易·傅尼叶

页数:174页

豆瓣评分:8.4分

原文摘抄:爸爸,我们去哪儿? 我们上高速公路,逆行。 我们去阿拉斯加逗熊玩,然后被熊吞掉。 我们去采蘑菇,专采毒鹅膏菇,回来摊个香喷喷的鸡蛋饼。 我们去游泳池,从高台上往没有水的池子里跳。 我们去海边,我们去圣米歇尔山。我们在流沙上散步,然后陷进去,一直陷到地狱里。

-路易傅尼叶(Jean-Louis Fournier)大学时修习古典文学,本应成为严肃学者的他,后来却成了法国知名作家及电视剧编导。他曾获得多项国际艺术电影大奖,从一九九二年起,傅尼叶开始文字创作,作品逾二十部,包含散文、小说、剧本,他幽默诙谐的笔法,令众多法国读者为之着迷。

虽然经常受邀上媒体谈论作品,但关于自己的两个孩子,一直是傅尼叶避言谈起的话题。直到他七十岁,也就是二〇〇八年,他才出版《爸爸,我们去哪儿?》,首度写出身为两个残障儿父亲的心声。他说:“过去不提,不是因为怕丢脸、怕被人用异样眼光看待,而是无法面对说了之后难以承受的痛楚。

《爸爸,我们去哪儿?》一出版,立即在法国引起热烈的回响,在销售量和排行榜上都创下耀眼的佳绩。傅尼叶的句句文字抚慰了许多读者,不仅仅只是同为残障儿的父母,更告诉大家即使有再痛苦的遭遇,还是能够有勇气地笑着活下去。有评论家说:或许上帝不曾善待傅尼叶的孩子,但这部作品之于傅尼叶,甚至所有的读者,都是我们面对生命困境时最好的礼物。


 

父亲,这是一个沉甸甸的称呼,它所包含的不仅仅是血缘,更有责任与包容。好好爱父亲,趁他还在,趁一切都还来得及!

医生出诊时间


门诊时间:

周一至周五9:00-19:00
周六至周日9:00-17:00

详细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35号健康智谷大厦104、504唯世心理

门诊电话:

010-82351801/13161351801

门诊预约


图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