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很想缓解情绪!”
你是否常出现这样的情况:
吃饭时想工作,
工作时思考感情问题,
上床躺下后,控制不住回忆白天的事,
被相似的情绪折磨,生活像是卡在某个点上难以向前
……
这些看起来不严重,但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问题,到底有没有办法?
有!
有研究表明,正念减压可促使大脑发生结构性变化,它能使特定区域增厚,比如在记忆力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海马体;同时还能让其他区域变薄,比如管理恐惧反应的右杏仁体。
简单地说,就是能帮助人们获得更稳定的情绪和更好的注意力。
多种形式的正念干预法能减轻焦虑、恐慌、抑郁,帮助人们处理慢性疼痛,降低抑郁症的复发率。
更重要的是,它不需要药物、工具,一些简单的练习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本期,我们介绍3个正念的基本理念,带你进入正念的世界。
觉知
当我们在刷牙,在吃饭时,我们能感受到自己正在刷牙、正在吃饭吗?
还是意识早已飘到别处,担忧前一天滞留的工作、反刍几天前和伴侣吵架的内容呢?
我们的日常行为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甚至不记得已经做过某件事,处于自动导航模式中。
“知道自己正在做某事”的感觉叫做觉知。
神经学家奥利佛·萨克斯曾描述一位因药物反应丧失了觉知的女士,虽然她表面看起来很正常,但却没有任何身体存在的感知了,她必须用眼睛看着自己的手臂才能移动,完成进食,动作十分不流畅。
可见觉知对于一个人有多么重要。
人有五感,听觉、嗅觉、味觉、视觉、触觉。五感让我们听见声音、闻见味道……
除此之外,人还有第六感——觉知,它能让我们感觉到自己正在闻,正在听,让我们觉察到此刻心中生起了什么。
觉知像一个巨大的容器,帮我们盛放各种情绪、念头和感受,不被它们带走。
可以把思维和情绪类比为往前流淌的河流,我们可以随着河流一起奔涌而下,被它们所控制,也可以选择坐在岸边,静静观照河水的流淌。
所谓正念,就是帮助我们回归觉知,不带评判地观照自己的情绪、思维、感受,静静等待它们的到来和离去。
在觉知的场域中,以上念头究竟是生活的助力还是纷扰,全在于我们与它们的关系,而不在于它们本身。
也就是说,那些被我们定义为“负面情绪”“消极思维”的东西不一定会给生活带来麻烦。
许多人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正念练习后,会感到曾经困扰自己的情绪不再持续很长的时间,它们来得快,去得也快,冲动行为也随之减少;随着更多的情绪被觉察,躯体的不适逐渐减轻甚至消失,生活变得越发可控。
不评判
当我们开始留意自心产生的各种念头时,很快就能发现,这些念头可能引发我们的评判。
比如恐惧出现时,会批评自己“不够勇敢,太脆弱”,愤怒出现时,会批评自己“太暴躁”,亦或这些念头本身就是一条一条的评判。
觉知的一大前提就是不评判,只静静地观察它们的出现,不去放大、压抑、隔离,想象自己是一个中立的观察者,观察着它们,与它们同在。
这并不容易。
因为我们身处在一个满是评判的环境中,早已内化了评判的声音。
如何做到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语言上的置换来回归觉知。不说“我很焦虑”,而说“焦虑来了”。
也可以将情绪想象为一个对应的小孩形象,把焦虑想象为一个躁动不安的小孩,把恐惧想象为一个瑟瑟发抖的小孩,观察TA,对TA说:“欢迎你,请坐,但我现在要去做点别的事,你先在这里呆一会。”
随着正念练习的深入,相信许多人都有过一些所谓的“美妙体验”,比如感到当下那一刻无比美妙,感到心境前所未有的平静,体会到慈悲等等。从而开始在练习中追求这些体验。
但正念不是某种理想,也不是某种神圣的生命状态。
正念练习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一个过程——动心起念,然后觉察动心起念。这个感觉往往并不美妙,甚至令人怀疑:我练习了这么久,怎么还是这么多杂念?
杂念频起,是心的本能。
正念练习的前提是接纳这个本能,这样才符合不评判的原则。
如果一味地追求这些“美妙体验”,可能生起另一重评判:我真是不够正念啊!我的练习真是无效啊!
这恰恰背离了不评判的原则。
本自具足
惠特曼在《自我之歌》中说:“我是巨大的!我包含万物。”
正念减压疗法的创始人卡巴金博士说过:“我们就像宇宙,每个人都是无限的。”
为什么正念对于抑郁症的疗效很好?因为这种方法引导我们调用内在的资源。每个人内在的资源都是无限的。
当你正在受苦时,不妨问问自己:“对苦的觉知也是苦吗?”
比如:“我对悲伤的觉知令人悲伤吗?我对忧郁的觉知令人忧郁吗?”
你会渐渐了解,觉知将扭转我们对所经历之事所抱持的信念,把我们从惯性思维中解脱出来,从而很好地转化与释放痛苦。
当我们不再被来来去去的思维和情绪带走,不再被头脑编造的故事欺骗,而是利用觉知跳出这些剧本,就能看到一个更广大、更清明的自己。
这并不是指我们从此摆脱痛苦,而是指我们不再受痛苦的监禁,不会在外来之苦的基础上,又创造出内在的苦。
许多有精神困扰的人都误以为自己的心有缺陷,但在正念的系统里,我们的心原本就是完整的,什么都不缺,此谓本自具足。
每个人生而具备应对痛苦的能力,正念只是帮助我们调用内在资源,寻回这个能力。
这很令人振奋,不是吗?
最后,将卡巴金博士的这句话送给你:
正念是一生的承诺,它承诺重塑你的生命。更准确地说,它承诺把你的生命还给你自己。这件事,在任何年纪、任何瞬间都有可能发生。
撰稿|张雪妹
排版|张雪妹
上一页
上一页
医生出诊时间
门诊时间:
周一至周五9:00-19:00
周六至周日9:00-17:00
详细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35号健康智谷大厦104、504唯世心理
门诊电话:
门诊预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