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让我们一起找回这份祝福

成为女性,本应是一份祝福。
但你应该能感觉到,女性成长的道路上充满了疼痛感。
女性从小被告诫要表现得“像个女生”,要温柔又善解人意,要顺从、懂事,不要冒犯权威。
“小女生成天打打闹闹的不像样子”“男孩子嘛,皮一点才聪明”,相较于男性,供女性表达愤怒的空间更小,更被压缩,学生时代,我们经常能看到两个男生前一秒还在打架,后一秒就一起吃饭、打球,仿佛之前的冲突没有发生过。
男性拥有更大的空间去练习愤怒的表达,女性的愤怒却容易遭到环境的压抑,女性更难习得建设性表达愤怒的能力。
被压抑的部分不会消失,它们潜入地表之下,变为拉帮结派、背后议论等形式的隐性攻击。
被建构的美德
如果一个女性喜欢烹饪,或者将自己的生活空间打理得很好,许多人都会夸她“贤惠”。
但“贤惠”一词隐藏着另一重含义:这些美好品质的最终目标是为他人服务,为家庭、为男人、为孩子。
夸女性“贤惠”,是在高举女性的功能性,并非鼓励女性的主体性。
即便女性做这一切的初衷只是为了取悦自己,为了给自己更舒适的生活,但话语环境并不关心这个初衷,而是用一个建构出的美德来定义它。
这样一来,那些不“贤惠”的女性遭到贬低,甚至遭到恐吓,“你这么懒以后怎么嫁得出去”,那些“贤惠”的女性,一边享受被夸赞的快乐,一边也感到被利用。
特殊的标签
女司机、女老板、女博士、女科学家,某一些领域,只要女性参与,就会得到特殊的标签。
有人会说男司机、男老板、男博士、男科学家吗?不会,因为在大家心里,男性成为这些角色是理所应当的。
特殊标签的潜台词是:女性本不属于这个领域。
领域中的女性一旦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更关注她们的长相、穿搭、情感关系等,而不是她们的专业能力。
再卓越的女性也难逃被凝视的处境。
……
高颅顶、冷白皮、直角肩、清晰的下颌线……这些被消费主义建构的审美标准在不知不觉中花掉我们大把的时间和金钱。
容貌焦虑、年龄焦虑,这些是女性天生就会有的焦虑吗?女性生来就“唯青春是尊”吗?
我们的母辈、祖母辈,还没来得及探索成为女性之路,就已成为妻子,成为母亲。丢掉这些社会身份,她们是谁?她们有什么需要?她们的样子是否被接受?
那些看似强势的女性,好像通过自己性情上的坚硬赢得了权利,但如果这些权利从未被剥夺,她们还需要强势吗?
你是否知道,婚礼上丈夫从女方父亲接过新娘的仪式源自于历史上女儿属于父亲的财产观?这些仪式,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意识,暗示我们将自身的主导权交付出去。
你是否知道,一个无法发挥力量的女性对面,可能也有一个被过度要求力量的男性?女性的力量被压抑,男性的脆弱也在被压抑?
你是否很困惑,为什么自己会莫名地不安,莫名地愤怒?真的是身为女性的自己更情绪化吗?
你又是否很苦恼,怎么鼓励女性表达自我的空间越来越多,自己却不知从何说起?
我们想告诉你,你不孤单。你经历的疼痛,也是千千万万的女性在共同经历的。
今天,我们有机会为女性营造一个空间,共同看见,共同探索。
我们想和你一起,找回这份祝福。
下一页
下一页
医生出诊时间
门诊时间:
周一至周五9:00-19:00
周六至周日9:00-17:00
详细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35号健康智谷大厦104、504唯世心理
门诊电话:
门诊预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