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阳光懂事的孩子抑郁了|心理师说
走过人生的悲喜剧,你就会将所有的事情与友善联系在一起,感觉自己与所有人以及所有事物都是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的。我们可以同时感悟作为人类的欢乐与悲痛,并以此来改变自己的人生。
唯世心理推出“心理师说”栏目,希望你能在对不同问题的解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唯世心理师:
讲一个故事吧。
初中生小A在别人眼中是学霸,是阳光又懂事的女孩,父母以她为骄傲,老师喜欢她,同学和她关系也很好。
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
可不知怎么的,她逐渐变得情绪低落,无法专心学习,也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压力大时甚至想轻生。
好好的孩子,怎么就不好了呢?
随着家庭治疗工作的开展,我发现她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母亲是全职主妇,家中还住着两位老人。
母亲独自承担着育儿和照料老人的重任,父亲是家庭的经济来源,但是几乎不参与育儿和老人的照料,虽然努力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却很少陪伴她。
父亲,在家庭中缺位。
母亲和两位老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关系协调很艰难,丈夫又几乎不出面,日积月累,母亲的怨气越来越重。
于是,她开始向女儿抱怨。
母亲的抱怨既是情绪表达,又是一份呼唤,呼唤孩子顶替父亲的位置。
一个人的感受,语言往往只能表达出20%。孩子能够捕捉到剩余的80%,这80%通过表情和行为透露出来。
她能够感知到妈妈的呼唤。
孩子天然地希望保护自己的父母,于是义不容辞地冲上父亲的位置,保护妈妈,照顾家庭。
她努力分担着照顾老人的重任,压抑自己的需求,不为妈妈增加负担,也承接着妈妈的情绪。
在家庭中,不同的成员都有属于各自的位置,如果父亲缺位,孩子顶替父亲的位置而离开孩子的位置,肯定不堪重负。
因为孩子没有能力承担父亲的责任,她本应该是被照料的那个。
孩子不在其位,其中一种表现就是看起来很“懂事”,很“早熟”。
随着工作的深入,我发现小A遭受着分裂的痛苦。
每当妈妈向自己抱怨奶奶,她就感到非常痛苦。
两个都是她爱的人,维护妈妈就好像背叛了奶奶,维护奶奶就好像无法保护妈妈。
两难的处境落在了她脆弱的身体上。每当听到妈妈的抱怨,她都好像在被拉扯,在分裂。
妈妈的矛盾行为也令她困惑,看起来很孝敬老人的妈妈内心似乎又很怨恨老人?
在和妈妈的关系中,她需要不断地猜测、臆断,这给她造成极大的心理消耗。
对关系的信任感也日渐消磨——连最亲的人都不可信,社交时遇到的人就更不可信了。
于是,她出现了社交困难。
那作为孩子的她没有接受到妈妈的照顾吗?
不是的。
妈妈在具体事物上将她照顾得无微不至。会提前为她挑好第二天穿的衣服,为她做好每一餐,甚至帮她挑出菜里的辣椒,看起来非常细致、非常尽责。
但是,只要被情绪吞没,妈妈就去做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长期用隔离情绪的方式来隔离痛苦。
隔离了自己的情绪,也隔离了孩子的情绪。
她真实的需求从未被妈妈看见。
而没有“看见”的爱,是无法流动的。妈妈爱她,她无法接收。
同时,在这种细致的照顾中,她又很难发展自理能力。
所以,她没有在妈妈的爱中茁壮成长,而是一方面发展不充分,一方面又过度承担。
这样看来,出现问题似乎就不令人意外了。
如果他们没有全家一起进入咨询室,那父母可能还沉浸在“孩子懂事又省心”的幻梦之中,可能百思不得其解——好好的孩子,怎么就抑郁了呢?
从故事中可以看到,孩子出现问题,极大的可能是背后的一整个家庭都需要改变了。
成年人可以用各种方式掩盖本已存在的问题,不去面对问题带来的痛苦感。
但孩子是家里最诚实的那一个,TA会替一个家表现出“症状”,用“症状”来推动家庭的改变,从而拯救家庭。
每一个症状背后都是对爱的呼求。
即便TA自己意识不到。
当家庭治疗进行到某一步,父母发现自己的行为与孩子的痛苦息息相关,父母可能会陷入巨大的自责,自我攻击。
帮助父母放下对自我的攻击,是咨询师与父母共同工作的部分。
如果父母不幸福,孩子也不敢幸福。只有父母原谅自己,照顾好自己,孩子才能安心地寻找自己的幸福。
咨询师就像一面平滑的镜子,照出来访者本来的样子。
来访者真实的痛苦就藏在TA本来的样子里。
人们逃避面对真实的痛苦,可能不止恐惧这个痛苦本身,还有对痛苦意义的怀疑——如果面对它们只意味着重复体验它们,那为什么还要面对?
这里我想说,唯有真实才可以治愈一切。
痛苦只有被看见,我们的内心才能得以联结,才能在爱中得到成长。
不管是一对一的心理咨询,还是家庭治疗,工作的终点都是回归温暖与爱。
只有看到自己本来的样子,才能获得疗愈。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医生出诊时间
门诊时间:
周一至周五9:00-19:00
周六至周日9:00-17:00
详细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35号健康智谷大厦104、504唯世心理
门诊电话:
门诊预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