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高考,太焦虑怎么破?|心理师说

# 心理师说
走过人生的悲喜剧,你就会将所有的事情与友善联系在一起,感觉自己与所有人以及所有事物都是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的。我们可以同时感悟作为人类的欢乐与悲痛,并以此来改变自己的人生。
唯世心理推出“心理师说”栏目,希望你能在对不同问题的解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临近中高考,升学备考的焦虑感弥漫在整个家庭中……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被考试焦虑击垮,有的孩子就不会?
家长做点什么才能真正帮到孩子?
本期,我们请心理师聊一聊备考的压力,以及应对方法。
首先,初高中的孩子处在青春期,他们本就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除了生理上的变化外,青春期也是一个心理再次发育的时机,他们会在这时修复早年发育不顺的部分。
同时,备考的压力又极大地考验着他们的自我功能。
所以出现问题很正常。
自我功能好的孩子能够适度调节,适应备考的压力。
自我功能欠佳的孩子就会呈现出各种不适应的状态。比如厌学、每逢大考就出问题、焦虑感过于强烈以至于影响正常生活等。
孩子出现不适应的状态,可能但不限于这些原因:
1.孩子天生比较敏感,容易受到压力的困扰;
2.重要的养育者在孩子早年无法帮助孩子处理情绪,以至于孩子的自我功能僵化,很难灵活地调节和适应;
3.现实压力过大,超出负荷;
4.家庭发生了重大事件,或者孩子的重要关系人发生了重大事件。
养育孩子并不容易。自我功能是否灵活不仅和养育有关,还和孩子的先天气质有关。
如果家长是急性子,孩子却比较慢,那么家长解读孩子的需求就会比较困难。
如果孩子的气质类型和家长相同,家长就能更贴近孩子的需求,从而帮助孩子发展得更好。
加之青春期本就是孩子再次发育的时机,早年固着的问题会在此时重新显现,旧的问题和新的压力一起袭来,对孩子和家长都是很大的考验。
我想先告诉家长,许多迎接中高考的家庭都面临着大大小小的考验,你不是一个人。
孩子成绩上不去,究其原因,往往是关系处理上出了问题。
比如,有的孩子学不好某一学科,是因为不喜欢该学科的老师。
老师是权威,孩子与老师相处的关系模式有可能是来自于早年与重要养育者的关系模式。
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基本是从早年与重要养育者的关系中复制而来。
有的孩子处理不好与同学的关系,也可以追溯至早年与养育者的关系。
如果关系处理起来很困难,消耗太多的精力,他们就无法沉下心学习。
临近大考,要是孩子厌学、过度焦虑等适应方面的问题没有改善,甚至加重,家长往往也非常焦虑。
到底要做什么、怎么做,才能真正帮到孩子呢?
不同的孩子需要的帮助不同,但是可以坚持一个标准——满足孩子的需求,而非自己的需求。
可以每次给出帮助后看看孩子的反馈。只要是真诚地、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孩子是能够感受到的。
试着不带评判地关注孩子的情绪,并将这个信息传递给Ta:我看到并理解你的感受。切忌讲道理。根据我在临床工作中的经验,这时候的孩子最烦讲道理。
当然,如果孩子的需求过于突破规则,比如只想打游戏,不想学习;或者太长时间不去学校,家长也要适当拒绝,不要因为恐惧冲突就没有底线地满足。
毕竟,管理自己的本能是一个人一生的任务。
还想要告诉父母的是,中考、高考,都指向亲子的分离。
如果父母本身有分离焦虑,那么他们可能意识层面很希望孩子能考高分,能很好地发展;但潜意识层面却不希望孩子远走高飞,希望他们能留在自己身边。
孩子能够读懂父母潜意识里的信息。
学习成绩上不去,可能是他们也在潜意识里配合父母的不舍——我不发展自己,就会一直需要你,就不会抛弃你。
所以除了帮助孩子之外,父母自己过得如何,也极大地影响着亲子关系的走向,从而影响着孩子的学习状态。
假如父母自身过得很好,有自己的生活和朋友圈,情绪也比较稳定,经得起孩子的攻击、冒犯,孩子太过分时不会报复Ta,孩子有需要时也有能力提供帮助,能很好地行使父母的功能。
父母展示出这种能力,孩子就能放心地发展自己。
反之,孩子潜意识里就会认为父母很弱,从而无法独立,把成绩搞砸就是最常见的一种表现。
青春期是孩子从家庭向社会过渡的时期,父母此时要逐渐退为背景,不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
保持自身的良好状态,以及良好的家庭氛围,就已经是对孩子的支持。
最后,想对即将考试的孩子们说,规律饮食、适当运动可以调节情绪。
不管这次迎考的表现如何,你都已经做到了你能做到的最好了。
中考、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点,一个人自我功能的发展是终生的,成长也是终生的。
祝你们平安度过这段时间。
医生出诊时间
门诊时间:
周一至周五9:00-19:00
周六至周日9:00-17:00
详细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35号健康智谷大厦104、504唯世心理
门诊电话:
门诊预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