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关键期,接受心理咨询后“症状”竟加重了!|心理师说
# 心理师说
走过人生的悲喜剧,你就会将所有的事情与友善联系在一起,感觉自己与所有人以及所有事物都是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的。我们可以同时感悟作为人类的欢乐与悲痛,并以此来改变自己的人生。
唯世心理推出“心理师说”栏目,希望你能在对不同问题的解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初高中关键期,孩子出现许多“行为问题”,谁知接受心理咨询之后,变本加厉!
1.咨询前,孩子偶尔去上学,咨询后,完全不想去了;
2.玩手机或玩游戏的时间变多了;
3.和父母的冲突变多了,和同学老师的关系依旧很糟糕;
4.成绩下降了;
5.更加拖延;
6.总是想谈恋爱
……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本期,我们邀请心理师聊一聊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出现这些行为?父母可以怎么办?
唯世心理师:
上面那些所谓的“行为问题”,从系统的视角来看,都有之所以会如此的原因。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没有看过的家长,有机会的话建议看一下。
我依稀记得楚门在走出那扇门之前对导演说的那句:Good morning, and in case I don't see you,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And good night.
这是何等的坦然自若。
很多家长朋友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相处,我们要怎样才算是对他们更好的照顾?
怎样才能给更多的关爱?
我相信大部分家长都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向孩子提供照顾和爱这两部分,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忽视最重要的部分:我们要怎样让孩子体验尊重并学会尊重自己。
在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首要发展任务不同。
初高中的孩子不同程度地进入了青春期,首要的发展任务是更多地体验自尊、伙伴关系以及寻求个人意志的完整表达。
这三样东西揉在一起对一个成年人来说也是一种不小的挑战,更何况对孩子呢。
孩子表现得更加厌学、玩游戏的时间增加、和父母的冲突变多、更加拖延,以上种种……他们可能正在通过破坏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挫败感。
接受心理咨询之前,他们只是部分地表达,咨询进行到一定阶段,他们开始更加完全、更加彻底地表达,所以呈现出“行为问题变本加厉”的观感。
就像楚门意识到自己生活三十多年的世界出现了一些“奇怪的”迹象,开始做一些不被允许的尝试,并且在受挫后自暴自弃的样子。
这时,家长和心理咨询师需要做的,不是去打压他们对自我的表达,而是帮助他们寻求更加建设性的方式。
比如,当孩子在学习上更加拖延,他们可能在呼唤家长的的理解和帮助。
家长要如何帮助呢?
首先,孩子寻求帮助的意愿是否被看到?
如果他们的求助信号始终不被父母阅读,那么这个信号的破坏性就会逐渐升级,直到它被看见。
其次,即便被看到,他们需要的是完美战胜困难的方案吗?
不是。
他们需要的是“即便不完美,也能接纳”的体验、“即使一拐一拐,也得爬上顶峰”的勇气。
You're going to the top Of this mountain, Broken legs and all.
父母给他们传递这样的信息,能够帮助他们重获行动力。
但这并不容易。
家长不允许孩子不好,根本的原因往往不是家长意识层面的选择,而是我们潜意识里不希望孩子遭遇不好,这会让我们感到作为家长不称职,我们多想做称职的父母,多想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世界呀,而这往往不知不觉间剥夺了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利。
外面的世界跟我给你的世界一样的虚假,有一样的谎言一样的欺诈。
There's no more truth Out there. Than there is in the world I created for you. The same lies. The same deceit.
“孩子拖延、父母催促”的模式非常值得家长反思:究竟是父母在帮助孩子变好,还是孩子在帮助父母接受自己的不好?
总体来看,父母可以这样调整与孩子相处的策略。
1.鼓励和支持孩子为自己负责。
比如,想吃什么自己做,想买什么自己决定,父母只限定零花钱总额,如果提前花光,自行负责。
2.和孩子对话时,多用开放式询问。
不迫使孩子在父母的框架内做选择,而是启发他们形成自己的框架。
比如:“这样好不好?那样好不好?”
可以问:“你怎么考虑?你怎么想?”
3.当孩子对尝试的方向表现出不确定,向父母索取关注时,不要着急给建议做决定。
事实上很多时候一些问题家长自己也没有答案,承认自己不知道并不可耻,反而可以引导孩子自己思考,甚至只要不违法,不伤人伤己,就可以鼓励孩子:“你先这样做着看。”
既可以激发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又能让孩子有机会完成自己的意志。
所有的策略都指向一个体验:尊重。
尊重对孩子人格的发展至关重要。
让孩子体验到被尊重,改变才可能发生。
对于已经成年、正在接受心理干预的来访者,如果父母或其监护人想在咨询过程中了解情况,必须征得来访者本人的同意。
这也是对来访者最基本的尊重。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如果孩子不断地用破坏性的方式寻求尊重,家长就需要警惕:
家庭系统的模式是否给孩子提供了体验尊重的渠道?
孩子是否已经感到个人意志不被尊重?
孩子从自己这里获得尊重是不是有条件的?
孩子有没有权力选择体验摔跤后再站起来的感受?
这种尊重关乎一种能力——相信的能力。
一些父母打着爱的旗号对孩子过度要求,就是缺失这种能力的表现。
他们很难相信孩子内在有自我发展动力,也很难相信自己已经是很好的父母,仿佛父母角色的成功与否不由自己控制,由孩子控制。
当然,养育孩子本就是责任巨大的一件事,有焦虑感很正常。
父母需要适当的焦虑,这样才能排除掉养育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致命威胁。
但是焦虑如果超出一定水平,就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了。
大部分人都会有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当解决不了时,就会转移关注,这是问题解决的拖延性策略。
孩子从来不是任何人的问题,而孩子面临的困难也需要他自己尝试解决。
如果父母感到非常痛苦,非常困扰,那么谁痛苦,谁咨询。
而且,孩子表现出“问题”,往往是一个家庭发生改变和调整的机会。
所以,不要害怕这些“问题”,家长或孩子进入心理咨询室的那一刻,是无比勇敢的一刻。
父母这个角色是伟大的,但究竟成为父母这件事谁更受益?
可能要等到我们成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才能有答案。
所以在那之前,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去体会。
最后,想对大家说:Good morning, and in case I don't see you,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And good night.
医生出诊时间
门诊时间:
周一至周五9:00-19:00
周六至周日9:00-17:00
详细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35号健康智谷大厦104、504唯世心理
门诊电话:
门诊预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