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到底让孩子更坚强,还是带来创伤?|心理辟谣
这是一档对关于心理学的辟谣专栏,我们会定(quan)期(kan)更(xin)新(qing)。
先类比一下,一个没有运动基础的人忽然开启高强度负重训练,结果一定不是肌肉力量的猛增,而是拉伤。
改变肌肉,需要重复的、模式化的训练。
比如,一个人每天完成3组卷腹,每组20次,坚持3天;另一个人不定期练一组,一组做100次。
肯定前者的训练效果更好。
神经细胞,神经系统和大脑也是这样。
耐受挫折的能力来源于重复的、模式化的经历。
现实中发生的事件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压力。
比如,当一个孩子学会一个新词汇时,脑皮层上会感到微弱的压力,反复刺激,孩子就能有精确回忆。
如果压力是适量的、可预期的,并且是模式化的,那么确实可以使得系统更强壮,运作更有力。
这种挫折能够增强孩子的耐挫能力。
压力系统极依赖于幼年的遭遇,会在幼年得到塑造。
如果幼年经历了突如其来的、长期而极端的刺激,比如:父母不定期暴怒、亲子突然分离、遭遇重大灾难、长期遭受忽视、被性侵、家暴等,这个人就可能有过度压力反应系统。
有着过度压力反应系统的人可能对最细微的挑衅信号做出过激反应,行为表现往往是:易激惹、好战、出现不符合当下情境的行为、随时关注潜在威胁等。
而不会关注无害的事物,比如学习。
所以,有一些孩子在学校“脾气古怪”,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可能因为他们在更小的时候遭遇过无法承受的刺激,如今正在经受创伤的折磨。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受到百般保护的孩子也可能遭遇创伤。
幼年的孩子需要在现实的探索中训练耐挫力,比如独自爬楼梯-摔倒-再爬起来,或者倒果汁-倒洒了-重新找方法等。
如果家长不断打扰孩子的探索过程,或者直接代劳,就让孩子错失了训练耐挫力的机会,以后孩子面临更大挑战时就容易崩溃,形成创伤。
理论上讲,养育者需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探索。
但对环境的危险性作出准确判断不仅关乎生存技能,还关乎养育者的人格水平,其间可能触碰到养育者自身的焦虑感、恐惧感等。
实际情况往往很复杂,这个尺度的把握并不容易。
幼年经历对人的大脑发展影响巨大,而那时又恰恰是一个人身体最脆弱,最仰赖外界的阶段。
所以产生创伤很正常,这不意味着懦弱。
医生出诊时间
门诊时间:
周一至周五9:00-19:00
周六至周日9:00-17:00
详细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35号健康智谷大厦104、504唯世心理
门诊电话:
门诊预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