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终身成长》:一个给孩子无限可能的思维模式
如果把养育孩子比喻成盖高楼:无条件的爱就是地基,地基打不好什么都盖不了。
地基打好之后,价值感就决定了这个楼能不能盖。
如果孩子没有价值感,自尊水平低,可能他就没有盖楼的意愿。不想努力、不想学习、只想躺平。
如果孩子的地基打好了,又想要把高楼盖起来,那终身成长的心态就决定了这个楼能盖多高。
有的孩子可能盖一层就觉得,我就这样了,我也就能盖这么高了。
但如果有终身成长的心态,他会想,我可以尝试再盖高一点。这样这个楼就有了无限的可能。
NO.1所有的美德背后,都是成长型思维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谦虚、友好、精进。而这些好品质的背后其实都是成长型思维。
有些人喜欢前呼后拥,用所谓的“架子”来体现自己的地位。而那些那些真正优秀的人却都格外的谦逊,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真正优秀的人都有着成长型的思维模式。
他们知道自己现在取得的成就并不是终点,还有很多知识等待着被挖掘,还有很多的想法值得去学习。
所以,面对新知,他们愿意学习;面对质疑,他们耐心解释。
如果一个人具有终身成长的心态,他就会觉得每一次都是学习的机会。为什么不可以尝试一下?即便做错了,能从中学会些什么?因为人生路还长。
而被固定型思维困住的人则不会这样想。他们会为了证明自己的优秀,而只做那些他们能做的好的事情。害怕犯错,因为他们觉得一次的错误,就证明他们是差劲的人。
作为父母,应当让孩子学会成长型思维模式。让孩子知道,任何事情中都可以学到东西。这样孩子们可以放下包袱,勇敢试错,从而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NO.2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决定了孩子的心态
养育孩子其实就是一个和孩子互动的过程。孩子在和家人、朋友、老师的不停互动中学习和成长。那么这个互动的过程就变得至关重要。
比如,有的父母很在乎孩子的成绩。
如果孩子考得不好,父母就立即说:“你看这成绩怎么回事?”
孩子说:“我进步了。”
父母会反问:“你没看到前面还有那么多人?”很多父母就是在这种问题上非常较真儿,说:“你的努力我没看到结果,我们拿结果说话。”
这时候,孩子会觉得,反正说别的都没用,没有好的结果,父母就会抹杀一切。
所以,当父母整天用需要孩子证明自己这件事情来威胁孩子的时候,他从小到大的生活就是不断地证明自己。
弹钢琴要考级,考不到一定的级别不行;练习跆拳道也要考带,考不到也不行。做什么事都要用证据来证明。
如果这个孩子的关注点全都在证明自己上,他就体会不到努力的意义了。他会很疑惑:“我为什么要冒险?我为什么要学这个新的东西?”他只会觉得学个新东西是沉重的负担,学了就得再次证明自己厉害,没完没了。
如果父母不断地评判,不断地给孩子贴标签,不断地对孩子提出结果上的要求,却看不到他努力的过程,他就容易逐渐变成一个极度依赖名声、声望排行榜、收入水平,用这些来衡量自己的人。
NO.3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上
那父母要怎样与孩子有良好的互动,从而让孩子拥有成长型的思维呢?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上。
父母是孩子的帮手而不是评判者。但是,许多家长太习惯给孩子评价和打分了。他们不断地让孩子意识到“你还不行,还排在谁后边”。
家长要调整心态,首先要意识到,作为一个家长,最重要的事情是给孩子提供帮助,而不是不断地评判他。
在放下评判后,家长要学会表扬孩子。记住,一定要表扬他的过程和动机,而不是表扬结果。很多家长表扬孩子喜欢说“你真聪明”,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表扬方式。
表扬孩子“有天赋”,就会引导孩子感觉努力不重要。
如果努力不重要,那从现在开始就少做事情,做得越少越显得厉害,还能得到表扬,这多么令人向往。孩子就会越来越着重“不努力也能很棒”。
结果就是,他们会只做那些简单的,自己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情。从而不愿接受挑战,也就没有了再进一步的可能。
那正确的表扬是什么呢?
父母应该说:“哇,你今天练得真好,练得认真、投入,你下了功夫,最近进步很快。”就这样把表扬结果变成了表扬过程。
父母意识到,并让孩子也意识到过程和动机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结果,这样,孩子才能逐渐养成成长型心态。
NO.4学习成长型思维,允许失误和挫折
天才型思维的致命点在于不能犯错。因为犯错意味着没有天赋,意味着自我的缺陷。所以面对失败,天才型思维的人只能互相推诿、相互责怪,因为“我不能错,都是你的错”。
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进步不了?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允许自己失败,总是用失败评判自己。“我为什么没记住?”“我怎么又忘了,我是不是脑子有病?”总觉得自己的记忆力有问题,学不会很多新知识,考不过一些重要的考试。
这就是一个人太在乎结果,对自己太严厉,太喜欢批评自己了。
当一个人太喜欢批评自己的时候,会对学习产生负面情绪,比如:“为什么我学过好多次了,还是没学会?”实际上,你已经记住了一点点,只是还有一些没记住。如果你因为自己记住的那一点点,好好地认可自己,看到自己在记住的知识里找到一点点开心,才能学得越来越好。
一个人之所以对自己如此苛责,与小时候父母的严格是有关系的。所以,学习终身成长的心态,不仅仅是当好的父母,更重要的是更好地善待自己。把自己的心理调整得更好,才有余力去管孩子。
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挫折与失败不是绝境而是挑战。要学会从失败中学习,而不是在失败时批判。
医生出诊时间
门诊时间:
周一至周五9:00-19:00
周六至周日9:00-17:00
详细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35号健康智谷大厦104、504唯世心理
门诊电话:
门诊预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