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前,孩子的依恋类型可以了解一下(附分离焦虑缓解tips)
临近开学,宝爸宝妈们,这样的场景熟悉吗——
孩子在家无缘无故发脾气,哭闹不止、踢打他人;
孩子和家长分开的时候明明哭得撕心裂肺,重逢时却很冷淡甚至挣扎抗拒;
入学之后无法适应集体,过分依赖老师,遭到同学欺凌……
有的孩子还会出现情绪低落、恐惧、心慌意乱等情绪障碍,可能还伴有浑身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失眠、头痛、胃痛等躯体不适症状。
这些迥然不同的“开学反应”,也许都和孩子的依恋类型有关系。
(文末附:缓解入学前分离焦虑tips)
婴儿研究者运用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思的陌生情境实验,总结了有实验可证的三类儿童行为模式。
-01-
三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securely attached)
——难过的时候,孩子寻求妈妈的关爱;妈妈在身边时,TA表现得很有信心;妈妈离开之后,TA会陷入烦乱;妈妈回来后,TA热情迎接,很快就接纳妈妈,并允许她拥抱和抚慰自己。
安全型依恋儿童不太情愿收拾玩具。他们虽然不愿收拾玩具,但是心中的愤怒比矛盾型依恋儿童要少,就算自己的意愿与妈妈的意愿相悖,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既愤怒又服从。
此外,在面对棘手的任务,也就是妈妈的帮助至关重要的时候,安全型依恋儿童的配合度是所有孩子当中最高的。
婴儿时期,他们将母亲当作安全基地,乐于对外界进行探索。在三类依恋模式中,他们是哭得最少、最能配合母亲,被母亲抱了一阵以后最容易放下的一类。
在学前阶段,他们容易交到朋友,在集体里受欢迎,面对压力时既灵活又有韧性,和小伙伴呆在一起的时间较多,有健康的自尊心。
在小学阶段,能建立亲密的友谊,即使到了更大的集体里也和原来的朋友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回避型依恋(avoidantly attached)
——孩子不怎么把妈妈当成安全基地;TA有时会忽然怀着恨意攻击妈妈;
在家里,TA(与安全型相比)更爱黏人,索求也更多;
在陌生情境下,面对妈妈的离去,有些孩子会表现出烦乱,而另一些孩子在妈妈回来时,无动于衷。
回避型儿童在受伤或失望的时候,最不依赖别人,因为他们对未来有悲观预测,觉得自己在失落时会被拒绝。但实验评估结果显示他们有着很强的依赖性。
婴儿接近一周岁时,几乎不再向母亲寻求身体接触,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对母亲生气,被母亲抱在身上时无动于衷,但被母亲放下时常常感到难过。
在学前阶段,经常发怒,表现出攻击性,违抗他人。可能会被小伙伴孤立和讨厌。总是围着老师转,但痛苦时却会退缩。
在小学阶段,没有亲密的朋友,或是与朋友的关系中带有强烈的独占性和嫉妒心。往往不能融入集体。
矛盾型依恋(ambivalently attached)
这类孩子最为焦虑;在家里,TA与回避型很像,爱黏人,要求多;在陌生情境下,TA与安全型儿童一样,为妈妈的离去而烦乱;
然而,在TA苦苦盼回妈妈之后,却又在她怀里挣扎抗拒,或一团瘫软,因此,妈妈无法去安抚TA。
婴儿时期会频繁哭泣,黏人,要求多,常常生气,会因为短暂的分离而难过,对和母亲之间的联系长期感到焦虑不安,很少对外界进行探索。
在学前阶段,烦躁不安,并且很容易因焦虑而崩溃。过分依赖老师,可能会受到同伴欺凌。
在小学阶段,无法很好地适应集体。进入更大的集体后,很难和原来的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
-02-
问题行为的背后,是痛苦与孤独
发展心理学领军人物之一艾伦·苏劳夫(Alan Sroufe)识别出三类回避型儿童: ◆ 撒谎、欺负人的小霸王; ◆ 腼腆、不合群、情绪淡漠的孩子; ◆ 经常抽搐、沉浸于白日梦、对外界漠不关心的心理失常儿童。
还有两类矛盾型儿童: ◆ 烦躁冲动、注意力不集中、失败时易沮丧的孩子; ◆ 胆小、过于敏感、黏人、缺乏主动性和毅力的孩子。
可以肯定的是,有这五种问题行为的学前儿童无不经受着某种痛苦和孤独的折磨。
在苏劳夫看来,这些行为模式明显是早期欲求不满的结果。这些孩子一定经历了情感上的无助、拒绝或身体上的虐待,于是自然而然地在其他关系上也反映出来。
安全型依恋儿童关心伙伴,扶助弱小,这些行为也一定与他们在家庭中的成长环境有关。
“怎样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言传身教,父母本身要同情和理解孩子。孩子没有同情心,父母就责骂,那不会有任何用处。孩子对关系的认识,只会源自他的亲身体验。”苏劳夫说。
-03-
压抑的愤怒同样具有杀伤力
纽约伯纳德学院(Barnard College)学步儿中心(Toddler Center)的劳伦斯·阿博(Lawrence Aber)与阿瑞特·斯莱德(Arietta Slade)做了一个小型研究,发现:
安全型依恋儿童的母亲要是对孩子生气了,会表现出来,并告诉孩子“你这样做,妈咪很生气”“我生你的气了”,等等。
焦虑型依恋儿童(以回避型为主)的母亲既不会直接对孩子生气,在和孩子协调冲突的过程中,也不会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有趣的是,有一些母亲报告称,自己的孩子攻击性非常强,还有一些母亲报告说,孩子咬她、打她。
如果母亲的愤怒掺杂着恶毒,以可怕的方式表现出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虐待,会让TA感到自己是个没有价值的东西。
但压抑愤怒也是有害的,因为不经意的流露——一个眼神、一种语调、一次打断——会让孩子觉得受到排斥。
有时候,表达越是微妙,后果就越是糟糕,因为羞耻和被排斥的感觉会借此扎根于更深的意识层面,将来会更难以处理。
孩子不会大哭,也不会去寻求父亲的安慰。TA甚至压根没有母亲伤害他的记忆,因此,要想去解决也无从下手。
但在游戏中,TA总是琢磨童话故事里的女巫与魔鬼,过了好几天以后,可能不做游戏时也在想。
TA没能获得一个“妈妈不想让我那样做”的概念,因此也无法通过做出某种反抗来保护不受欢迎的那部分自我正常运行;TA只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如果不用力压抑人格中某些方面的流动,他的丑陋就会暴露无遗。
-04-
羞耻与回避型依恋的“传承”
研究发现,如果婴儿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而母亲不觉察、不共鸣、不回应,TA脸上就会出现一种类似于羞愧的表情。此外,焦虑型儿童不愿接纳的这些感受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让他们心理扭曲。
TA多疑、苦闷、仇恨、暴躁,最糟的情况是,TA感到自己非常非常地坏,因为他心底埋藏着对母亲的愤恨,只要他胆敢显露出一丁点,他就必然会感到愧疚。
父母首先要应对的情绪就是各种依恋情绪,即婴儿对于联结的渴望——TA需要被体贴照料,TA饿了、疼了或需要爱和关注的时候期盼父母回应他。
但是,许多父母在小时候,其本身的依恋需求就被压制,导致现在他们仍然生活在未能解决的痛苦之中。他们感觉不到这种痛苦,而是通过特定的生活方式去回避它,甚至隔绝它。
一个回避型男孩若是将自己的依恋需求当作羞耻,长大后往往独立得近乎夸张,不向他人寻求帮助和亲近,甚至连内心的这些渴望也感觉不到——除非他甘冒自尊破碎的风险。
那么,当他的儿子黏着他、依赖着他的时候,他会温情地接纳孩子吗?
临床证据表明,对于那些自己童年时没被满足的情感需求,父母无法容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看到相同的愿望,也无法容忍他因为这些愿望没被满足而愤怒和难过。
于是,有的父母反应过度,有的父母不屑一顾,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的依恋感受,连同TA的愤怒和痛苦,要么被屏蔽在意识层面之外,要么积累到一定程度,然后彻底爆发。
TA沟通依恋感受的能力渐渐退化、扭曲,直到产生误解。这就是回避型依恋加上羞耻的写照。
-05-
依恋父亲与依恋母亲
1981年,玛丽·梅因与唐娜·韦斯顿(Donna Weston)率先报告了一项父子依恋品质研究。研究发现,孩子依恋父亲的比例与依恋母亲的比例相当,但两者之间并无相关。
孩子可以安全地依恋父亲或母亲,也可以依恋父母双方,还可以一方也不依恋。安全地依恋父亲或母亲,尤其是依恋母亲,好过一方也不依恋。
而依恋父母双方的孩子往往最自信、最出众,也最有同情心。后续的其他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整体来说,从母子(女)依恋研究中心获得的知识,大多也适用于父子(女)依恋。
此外,父母之间的关系,父亲是否给予母亲育儿支持,父亲是默许还是与母亲一同应对她在育儿过程中的不公、专横等问题,父亲是爱母亲、尊重母亲,还是疏远她、操纵她、干涉她……种种问题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长期影响。
-06-
依恋系统不是唯一解释
尽管数据表明,安全型依恋与良好的伙伴关系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安斯沃思告诫人们不要妄下结论。
“证据确实表明,安全型依恋儿童的人缘更好,但是别忘了,不是所有的安全型依恋儿童都善于交朋友。
有些孩子的社交能力远超同龄人,不管你用依恋类型还是父母教育来解释,都是说不通的。”她笑称,除了依恋系统,也许还存在一个“社交系统”。它可能很复杂。
快开学了,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有这些tips:
准备一个安抚物从家里带一个安抚物到学校,比如孩子最钟爱的玩偶、小毯子、杯子、小包、和父母的合影等。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它可以给孩子真正的安全感。
来一个告别仪式可以每天和孩子来一个告别仪式,具体怎样做,由家长和孩子决定。比如亲吻孩子的额头,并对他说:“下午见,宝贝。”保持情绪稳定与积极,不要当着孩子哭泣,也不要拖拖拉拉,说完再见要迅速离开。等放学再次见面时,就能强化“爸爸妈妈会回来”这个信念。这样孩子会明白,上学并不意味着和家长永远分离。
不要探望不停地探望会向孩子传递家长的焦虑。家长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很重要,父母的稳定能给孩子安全感。给孩子留一个空间,与老师和同学建立关系。
不要比较不同的孩子需要的时间不同,千万不要说:“你看xx家孩子就没有哭。”这样会让孩子在无助的同时增加一层羞耻感,更不利于克服分离焦虑。
最后,祝所有的小朋友都能快快适应新学期,自由而不放纵,规范而不拘束。
参考文献
[1] Robert Karen. (2017). 依恋的形成——母婴关系如何塑造我们一生的情感.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医生出诊时间
门诊时间:
周一至周五9:00-19:00
周六至周日9:00-17:00
详细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35号健康智谷大厦104、504唯世心理
门诊电话:
门诊预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