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专家

Psychiatry Department

中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

今日,一则“民政部预测:我国将迈入中度老龄化”的话题一跃成为微博热点。那么针对我国老龄化程度,我们也通过一组数据展示:

据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司长李邦华称“未来五到十年,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将进入中高龄阶段,届时将迎来一波养老照护的浪潮”,为应对这一浪潮,到2022年底,全国将培养培训1万名养老院院长和10万名专兼老年社工。

照护老人,首先要了解老年人为什么需要照护?众所周知,老年人的各方面身体机能都在下降,相伴出现的还有一些心理状态的改变。

感知方面

最常见的是视力和听力的老化。视觉分辨精细物体的能力在45岁之前有一个和缓的下降过程,45岁以后下降速度加快。老年人的言语知觉障碍,不仅由于听觉系统对不同频率声音感受性降低,听懂言语的能力也在下降;嗅觉减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嗅神经的神经纤维数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同样味觉也下降。

注意方面

老年人视觉注意更容易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注意转移的灵活性也变差。

记忆方面

一般来说,记忆力从50岁开始就有所减退,70岁以后更明显。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近记忆”衰退,对新近接触的事物或学习的知识都忘得快。意义识记减退较少,机械记忆减退较多。总体上说,老年人的记忆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退的,并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思维方面

老年人思维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但衰退的速度和程度存在个体差异。表现为思维局限、固化,推理能力下降等。

智力方面

成人智力分为液态、晶态智力。液态智力指与知觉整合、近事记忆、思维敏捷度、注意力、反应速度等有关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减退较早,老年期下降更明显;晶态智力指与后天的知识、文化、经验积累有关的能力,如词汇、理解力、常识等,一般不随年龄增长而减退,有的甚至还有所提高,直到70岁后才出现减退,且减退速度缓慢。

情绪方面

由于生理老化、社会角色改变、社会交往减少以及心理机能变化等主客观原因,老年人经常会产生消极情绪体验和反应,如紧张害怕、孤独寂寞、无用失落以及抑郁焦虑等。

①失落感:由于社会角色、家庭角色的改变,经济负担加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疾病困扰等因素,都会使老年人因心理不适应而产生失落感。因而可能出现两种情绪:一是沉默寡言,表情淡漠;二是急躁易怒,发脾气。

②孤独感:家庭是老年人生活的基本单元。家庭的小型化、儿女与老人分居、丧偶、因疾病不能进行户外交往活动等都会使老年人产生孤独感。

③抑郁感:老年人离退休之后,接触社会的机会减少,与人交流的时间减少,信息的来源减少,加之衰老造成的沟通障碍,会使老年人产生抑郁感,表现为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对人冷漠,不爱讲话,等等。

④焦虑感:很多老年人担心患病,担心自理能力下降,担心给儿女加重负担,这种担心会随着衰老和疾病而加重,使老年人产生焦虑和恐惧,表现为冷漠或急躁。

性格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性格特点既有持续稳定的一面,也有变化波动的一面,而稳定多于变动。容易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固执、保守、猜疑、心胸狭窄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对于老年人看护,尤其是心理护理方面,我们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分别阐述:  

  1. 生理需求:看护者应基于老年人充足的生活必需品,针对老年人的体质和健康程度,遵医嘱补充相应的营养品,以满足老年人的身体基本需求。

  2. 安全需求:看护者应在必要情况下为老年人设置安全辅助设施。例如对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在家中安装合适高度的扶手,对住在复式公寓的坐轮椅的老年人设置上下楼梯的“轮椅电梯”等等;在社会角度,部分城市已将红绿灯时长增加,以方便步行缓慢的老年人顺利过马路,部分城市公交、地铁也已设置便利上下车踏板等等。这些便捷措施能够更好地帮助老年人生活,获得家庭及社会给予的安全感。但仍然有一些情况是不利于老年人获得安全需求的,例如“电话诈骗”等,这种情况不仅需要每个人以身作则,还需要社会公安机关的强力打击。

  3. 社会需求:这个方面主要体现在家人的陪伴和对旧友离世的哀伤处理上。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空巢老人”这个词吧。据全国老龄办数据统计,全国近90%的老人为空巢老人,按照老龄化将突破三亿计算,空巢老人将达到两亿多人。空巢老人换心理疾病的概率更高,原因有二:一是家人不能长时间陪伴,导致情绪无法表达,从而引发情绪类精神疾病,如焦虑、抑郁等;二是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下降,意味着老年人在日常起居中需要更多的时间,从而减少甚至取消社会活动,并最终转换成情绪障碍。另外,旧友、伴侣的离世会让老人产生哀伤情绪,并进一步对自己生命所剩无几感到茫然、失落、恐惧等情绪,这都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产生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4. 尊重需求:老年人在社会闯荡一生,或功名显赫,或默默无闻,但大都在不停的追求自身的进步和完善。为了避免老年人跟不上现代化发展、难以适应社会角色和地位的改变,我们要在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尽量做到承认他们的价值、维护他们的尊严、尊重他们的人格,例如在家庭生活中给予耐心的倾听,让老年人拥有发言权。一个自信的老年生活可以大大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生。

  5. 自我实现的需求: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八阶段理论的描述,人类最后的一个阶段——老年期,是“整合对失望”的危机感,他们在回顾过去的进程中,最终走向死亡。因此要调整自我,获得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拥有“智慧”品质。当这一阶段的调整能够更好地完成,那么老年人能够达到“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因此在这个阶段,年轻人的尊重、陪伴、倾听,是老人整合自己的智慧并传递给后代最好的方式,当这些智慧整合并顺畅传递后,老人们将感受到生命的完整,并得到自我实现的价值感。

如果是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那么老年人就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落红”。我们不应弃之不管,而是应该小心呵护,在生命凋落的最后时光,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温暖和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古话,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践行!

医生出诊时间


门诊时间:

周一至周五9:00-19:00
周六至周日9:00-17:00

详细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35号健康智谷大厦104、504唯世心理

门诊电话:

010-82351801/13161351801

门诊预约


图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