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专家

Psychiatry Department

人总要在告别中成长:谨以此文告慰在2020年非正常死亡的人类

  1. 注定成为一个沉痛的历史回忆。

这一年,新冠肺炎,夺走了全球超92万人的生命(很不幸,这个数字还在变化)

这一年,洪水肆虐,海内外多个城市和国家遭受重创

这一年,山火不断,侵蚀了无数动物的家园

这一年,台风呼啸,沿海城市小心翼翼的保护自己的家人

这一年,暴力升级,西方国家种族冲突,国内外恶性案件频发

这一年,无力抗压,许多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人说:凡是不能打败我的,都会让我变得更加坚强。然而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告别,人们的心理抗压能力,也在不断的冲击着底线。“死亡教育”,这个人人避之不及的内容,今年却显得格外重要。

 

11岁哥哥牵着9岁妹妹的手双双跳楼:“死亡教育”不能等着亡羊补牢

八月初,河北邯郸市一位11岁男孩牵着9岁妹妹的手,双双从4层楼的楼顶跳下,经过ICU全力抢救,所幸两位孩童都活了下来。人们常说,去过ICU的人,都是闯过鬼门关的。经过这一事件,整个家庭都面临着巨大的改变。虽然家人介绍说孩子们是受游戏影响而做出这种出格的行为。但如果家长给予孩子一定的“死亡教育”,那么在面对着这种明显的危险行为时,他们作为小学生(小学生年龄段一般在6-12岁),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就会有明确的辨别能力。

台湾教育专家张淑美说:孩子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影响一生。

 

日韩两位女星同日去世:成年人的自杀是懦弱还是解脱?

915日的微博热搜,赫然列着“警方确认芦名星系自杀”、“吴仁惠去世”两则消息。

芦名星,女,原日本女演员,914日,36岁的芦名星被发现死于家中,警方经过勘查确认系自杀。

吴仁惠,女,原韩国女演员,914日凌晨,36岁的吴仁惠被发现在家中昏迷,后抢救无效死亡。

两条消息惊人的一致,都是36岁的女明星。结合近些年的明星自杀事件,仿佛成年人在用这种方式向世界发出最后的呼救。这种绝望的行为,让我们不禁想问:自杀真的是一种解脱吗?

 

微博“抑郁症超话事件”:在死亡边缘挣扎的人们禁不住哪怕一丝微风

仍然是今年下半年,一直以来默默报团取暖的抑郁症超话中的抑郁症患者们,突然被某主播的粉丝“炮轰”,虽然后来主播公开致歉,但“暴乱”当晚的景象仍会令人心有余悸,几位抑郁症患者因不堪扰乱和刺激,选择自杀。无论心理学界多么努力的宣传精神科疾病的危险性,多么努力的提供帮助,仍然没办法改变所有人的内心。终究是人们没有足够敬畏死亡,一个个不能死而复生的案例还抵不过“人死后会有灵魂”、“人死后会去到另一个世界”、“死亡不是结束而是轮回”等等言论的影响。当人们不再挑战死亡,能够用心去生活,努力的活着,斟酌每一次的绝望行为,才是得到了正确的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是一个教育学术名词,是一个探讨生死关系的教学历程,这个历程包含了文化、宗教对死亡及濒死的看法与态度,希望借着对死亡课题的讨论,使学习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并将这种态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

死亡教育不仅让人们懂得如何活得健康、活得有价值、活得无痛苦,而且还要死得有尊严。引导人们对生死进行思考,理解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使人们正确地认识死亡的各种表象、情境和反应;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懂得尊重、维护和不伤害他人的生命;了解死亡的原因、预防与延缓死亡的措施;勇敢地正视生老病死的问题,加深人们对死亡的深刻认识,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人生包括优生、优活、优死三大阶段,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珍惜生命、快乐地度过一生。

 

进行死亡教育的年龄段分布如下:

人的一生,从一岁多开始到死,都有必要接受死亡教育。儿童专家表示: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生老病死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重大人生问题,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答案。

1)学前儿童

幼儿对生命本质的认知:不同幼儿,尤其是不同年级幼儿所持的判断依据是不同的,分别属于不同的认知水平。第一级水平,幼儿仅仅停留在外部形态上。例如,小朋友有头,所以是有生命的。这说明幼儿认为是否具有生命的关键在于有无重要的身体器官。第二级水平,幼儿停留在是不是会动这个问题上。这说明幼儿认为是否具有生命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动。据此,也有一部分幼儿认为椅子是可以拖动的,所以它也是有生命的。第三级水平,幼儿已能初步把握生命的本质,尤其部分大班幼儿,把是否能够生长、死亡、有无妈妈作为判断标准。

幼儿对自我保护知识的认知:大部分幼儿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其中,大、中班幼儿的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高于小班幼儿。小班幼儿对于很多状况无法应对,而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经验和对问题的认知,自我保护的方法更加现实有效。

幼儿关爱生命的表现:幼儿对于生命的关爱同样是生命认知的一部分。这一维度的问题主要通过考察幼儿对于其所熟悉的生命体状况的感受行为,了解幼儿关爱生命的表现。绝大多数幼儿是有爱心的,知道爱护动物、保护植物、爱惜环境、爱护朋友和老人。

2)小学儿童

67岁:此阶段的儿童一般不认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会认为人死亡只是暂时睡着了的现象,过一段时间还会再醒过来。面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要注意尽量不要主动向孩子解释此问题。如果被问到时,尽量避免用他走了他睡着了等来回答。

79岁:孩子已经对死亡有了较客观的认识。他们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获取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认识到死亡是永久地离别,认同自己也会死亡。

1012岁:此阶段的孩子对死亡的态度接近成年人

3青春期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和理智的判断能力。他们与成年人一样都会认为人会死亡的事实,也会对死亡感到悲痛、伤心。但是他们的感情会表现出很多困惑。一方面,他们很难接受死亡造成的事实,另一方面死亡带来的恐惧会造成情感上的长期困惑。

 

中国曾经出版过一本书——《死亡教育》,作者:邹宇华,出版时间:1970年。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已经出版了具有教育意义的《死亡教育》一书,但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不能很好地敬畏生命,没能合理的进行死亡教育。这是谁的错呢?也许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责任吧。

敬畏生命,请在这个不断分别的2020年,重视死亡教育,重视生命,让我们这些在天灾人祸中存活下来的人们,好好的、努力的、持续的活着,绚烂如花。

 

如果您或身边的人需要紧急帮助,请联系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800-810-1117 或 010-82951332

请再坚持一下,给我们一个帮助您的机会!

 

参考文献:

 

医生出诊时间


门诊时间:

周一至周五9:00-19:00
周六至周日9:00-17:00

详细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35号健康智谷大厦104、504唯世心理

门诊电话:

010-82351801/13161351801

门诊预约


图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