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生完宝宝的我是怎么了?——产后抑郁
当一个家庭迎接新的生命的时候,妈妈本应是激动和期待的。然而,随着产后漫长的身体恢复,足不出户的“坐月子”生活,还有生涩的婴儿护理知识……很多新手妈妈会出现情绪低落、易烦易怒、过度担忧甚至莫名哭泣等情况,并可能与之伴随失眠、食欲降低、体重减轻、疲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问题,临床将上述症状表现称之为产后抑郁(postparturm depression,PPD)。
产后抑郁大多发生在产后最初的3个月内,处于此阶段的女性由于受到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周围环境变化的多重影响而变得更为敏感。
首先,在生理因素方面,一方面受到激素(主要为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影响,妈妈们的情绪很容易不稳定,进而会出现易烦易怒,无故发火,或是情绪低迷,感到悲伤,莫名哭泣等表现;另一方面,妈妈们仍在承受着产后带来的生理疼痛及系列的并发症,身体的不适亦会影响妈妈们的情绪状态,从而价值感与自尊感降低,无力感增加。而对新生儿的照料也会严重影响妈妈们的作息、睡眠与饮食质量,这又会加重负面情绪,不利于产后的身心健康。
其次,在心理因素方面,个性较为敏感内向、保守固执的女性群体更加易感,而之前曾患过妊娠期抑郁、有抑郁症病史(特别是产后抑郁),则更有可能出现产后抑郁的倾向。在此期间,女性的社会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新手妈妈们需要对母亲的角色进行适应,包括对宝宝的照顾,还有随之而来的部分心理落差——家人从以孕妇为中心变为以婴儿为中心,这都是需要妈妈们慢慢去适应和调试的;而另一方面,产前规律工作的妈妈们,此时休了产假宅在家里,与以往休息日不同的是,考虑到产后身体的恢复而限制了很多兴趣活动——电子产品、美食、旅行、闺蜜朋友等能够打发时间或提升幸福感的内容,全部远离。这样使妈妈们严重缺乏社会支持和能量资源,压抑的情绪无处释放,更易让妈妈们感到焦虑和烦躁。
最后在环境方面,妈妈们可能会面临着家庭成员间的变动。产后不仅仅有宝宝的加入,还包括婆婆、母亲或保姆等成员也会参与其中,妈妈们又会迎来新的关系适应问题。而这期间也会变成所谓的“婆媳矛盾”高发期,客观来讲,此时产生的“矛盾”很多是妈妈们不可控的不良情绪下的产物;再来是家庭结构的变化。原本的二人世界或三口之家也会面临着新的家庭结构,随之而来的是夫妻关系的变动与适应,亲子关系的发展,二胎之家的关系平衡等等。而原本关系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相处不良的夫妻,此时也会让妈妈们出现对夫妻关系的焦虑与担忧。再者从婴儿的健康状况,到日常的家庭经济、住房、老人身体状况等现实问题,都会增加妈妈们的心理压力。
其实,大部分妈妈们产后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抑郁情绪及抑郁倾向,一般经过适当的自我调整和家人的开导与陪伴,可得到缓解和自愈。而存在上述问题较多的妈妈,就会存在从抑郁倾向逐渐转变为抑郁症的风险,程度严重者会出现对宝宝的过度看护或置之不理,甚至有自伤、自杀或虐待婴儿的倾向,亦或是精神病性症状(罪恶妄想,被害妄想,幻听等),需要精神科医生及专业的心理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干预。一般而言,产后抑郁的治疗效果良好,80%以上的患者在适当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后症状得以缓解或消失。然而,再次妊娠时产后抑郁的复发率可达50%,所以家人密切的关注及遵守医嘱尤为重要。
关于“我是否患有产后抑郁?”切忌不可根据在网络搜索的相关信息对号入座,产后抑郁需经由心理医院进行专业的测评与诊断,并在医生建议下进行专业的治疗。对于存在抑郁情绪的妈妈们,我们也在此提供几个利于自我调节的建议:
1. 饮食需注意,产后不同阶段的饮食会有所差异,建议初期以清淡为主,便于产后身体排毒代谢,后期再逐渐增加营养。若是饮食不当,会加重妈妈们的身体负担,不仅不利于身体恢复,且很容易产生身体不适,在心理上也是很大的负担。
2. 营造清静的环境,便于产后休养,减少外界信息扰乱思绪,抓紧时机多补觉,养精蓄锐,好的睡眠更能营造良好的精神状态。如果感到无聊烦闷,可以寻找自己的社会支持,如朋友、同事、闺蜜等,倾诉自己,适当排解自己的情绪。
3. 懂得转移注意力,寻找一些力所能及的兴趣活动,如拼图,手工,读书,尝试学习照顾宝宝等等。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身体更好的恢复,凉水、凉风及重活儿还是要远离。
4. 在情绪稳定的时候,多与丈夫、妈妈、婆婆等家庭成员沟通,带着情绪沟通不仅不会得到好的效果,还会恶化彼此的关系。
5. 作为新手妈妈的家人或朋友,我们不仅需要在生活上尽可能减轻妈妈们的负担,更应给予她们心理上的关爱与呵护,更多的理解与耐心,细致观察妈妈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并及时疏导。如果妈妈的状态持续不良,应使其远离孩子(一是怕宝宝哭闹影响妈妈情绪,二是避免妈妈情绪过激对孩子造成伤害),必要时需及时就医。
本文仅供交流,具体诊断请遵医嘱!
上一页
上一页
医生出诊时间
门诊时间:
周一至周五9:00-19:00
周六至周日9:00-17:00
详细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35号健康智谷大厦104、504唯世心理
门诊电话:
门诊预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