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专题||你不知道的性别秘密
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性别无非就是非男即女。从我们的出生证明,到办理的各类证件或填写的表格,性别这一栏只有男/女两种选择。而当今在心理学、社会学、流行病学等角度下,性别已逐渐变为一个多元化的概念。
首先,我们在这里需要重新定义一下性别。性别,可分为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生理性别(sex),即我们出生时的生理状态,具备更多的是生物属性,往往与繁衍后代息息相关。生理性别其实除了男人(male)和女人(female),还有少部分的双性人(intersex),这类人群出生时在生理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特征。据统计,世界上约有2%的双性人,1.5亿的人口数量比整个俄罗斯的人口还要多,那么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双性人呢?绝大多数双性人,往往在出生的时候,便被当作生理畸形儿进行手术干预,只留下与性染色体相符或生理功能相对完善的一种性别。而由于经济压力或不知情情况下未进行手术的,也会在生活中迫于社会期望或自身心理上的羞耻感选择隐瞒。在动物界,亦存在雌雄同体现象,如蚯蚓、蜗牛、扁贝等;植物界如玉米、苹果树、西瓜、茄子、辣椒等常见的果蔬亦是雌雄同株的。由此可见,自然界中生物的性别,早已在非黑即白的二元基础上,有所延申。
心理性别(gender),指的是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在心理层面认为的性别,具备社会及文化的属性,故亦称之为“社会性别”。“社会性别”由美国人类学家Gayle Rubin于1976年提出,在探讨心理学相关概念的影响因素中,都免不了nature(先天)与nurture(后天)的争论,如对智力、人格的分析,那么性别议题也不例外。社会性别更强调“后天”对“先天”的影响,在不同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种族、地域等后天环境及条件的影响下,在性别的认同与表达等方面,个体有了更多的选择。整个社会也在慢慢接受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性别,不再将人的性别作为一个标签去探讨,试图还原人类的内在个性及魅力。
2000年,生物学家兼女性主义者Anne Fausto-Sterling,首次提出了性别光谱论来代替二元性别的传统概念。即性别不是两极化的二元对立状态,而是一条连续的光谱。
如图,在性别光谱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落在任何一个位置上,这取决于我们对自己性别的认同,生理性别是无法选择的,但社会性别完全是由个体的自我意识所掌控的。一个人可以是生理女性,但表现得非常男性化;亦可以是生理男性,但表现得偏女性化,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意愿,这种意愿是应该被理解和尊重的。而不同的生理及社会性别的组合,又会产生新的社会性别,因此性别多元化的概念日渐被丰富。
下一页
下一页
医生出诊时间
门诊时间:
周一至周五9:00-19:00
周六至周日9:00-17:00
详细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35号健康智谷大厦104、504唯世心理
门诊电话:
门诊预约
